中新网忻州9月22日电 (吴琼)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到一年丰收时。“我们将以办好此次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为契机,弘扬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加快特优农业提档升级,推进和美乡村建设。”22日,山西省忻州市委副书记刘卓良说。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忻州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国“土特产”推介活动忻州杂粮专场推介会在山西忻州开幕。吴琼 摄
当日,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忻州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国“土特产”推介活动忻州杂粮专场推介会在山西忻州开幕。
忻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黄河入晋第一市,是汾河、桑干河、滹沱河的源头,耕地面积900余万亩,为天然的优质杂粮黄金产区,有“中国杂粮之都”美誉。以谷子、藜麦、糜黍、红芸豆、亚麻籽、高原莜麦、甘甜红薯、甜糯玉米为主的杂粮产品享誉全国,以“代州黄酒”为代表的特优产品正加速崛起。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忻州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国“土特产”推介活动忻州杂粮专场推介会在山西忻州开幕。吴琼 摄
近年来,忻州市全链条推动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杂粮是忻州最具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面积之广、产量之多、品种之丰,居全省之首。忻州把杂粮作为全市战略性产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坚持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以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为抓手,抓产业布局、示范引领、龙头培育、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推进杂粮全链条、集群化发展。
近年来,忻州市全链条推动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吴琼 摄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岳继和介绍,山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资源多样、物产丰富,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大省之一,素有“小杂粮王国”美誉。
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山西实施“特”“优”战略,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进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形成“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产业发展布局,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近年来,忻州市全链条推动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吴琼 摄
忻州杂粮专场推介会上,筛选忻州杂粮品牌下“一粱、二薯、三麦、四米、五豆”中“土特产”优品好物进行推介,邀请专家、相关机构齐聚一堂,围绕杂粮营养价值、食用杂粮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主题演讲,并面向民众推介忻州杂粮“土特产”产品,助力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
其间,还将举办杂粮产品展示展销、特色农业专业镇推荐、非遗及手工艺品展、杂粮美食节及旅游季等多项活动,内容形式丰富,乡土气息浓厚。
图为展出的特色农产品。吴琼 摄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享农业劳作、农民创造、农村改革的喜人成果。”刘卓良期望,也欢迎大家到广袤的乡村大地走一走,领略忻州金秋的丰收风采。(完)
中新网邯郸9月22日电 (记者 王天译)22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局主办的邺城考古·2023学术研讨会暨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仪式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举办,来自国内外近百名考古专家、学者参加活动,并对邺城考古展开深入的学术研讨。
9月22日,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仪式在河北邯郸临漳县举办。中新网记者 王天译 摄
临漳古称“邺”,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邺城遗址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叠压在大城市地下的大遗址,经过40年的考古研究,不仅确认了邺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肇始地、建安文学的发祥地、佛学弘传中兴地和多元文化碰撞地,还挖掘出了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支撑。
邺城考古中,北朝佛寺塔基发掘项目被评为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发掘项目被评为2012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邺城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邺城遗址而建,规划面积近30平方公里,以“四大展示区”为核心,即三台遗址展示区、邺南城宫城展示区、朱明门中轴线展示区、邺南城宗教礼制区。
活动期间,来自国内外的考古专家、学者对邺城博物馆、铜雀三台遗址公园、邺南城宫殿区遗址、核桃园北朝佛寺遗址、邺城考古博物馆等进行考察调研,并就东亚地区古代都市考古与历史、中古时期佛寺考古与造像艺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运营)进行探讨。(完)